帕尔曼的老师迪蕾论小提琴教学丨“当我走出她的课堂时,我觉得拉好提琴真的是可能的”丨谭抒真校对
多罗西•迪蕾论教学
教学大师多•迪蕾(Dorothy Delay)是当今最杰出的小提琴教师之一。由她培育的优秀生经常在国际比赛中获胜,并以独奏家的资格同各大乐团出现在美洲、欧洲、近东以及远东各国,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帕尔曼(Itzak Perlman)。他们的老师则甘于退居幕后:近二十年来,她不图公众的喝彩,不谋学院桂冠,宁愿待在朱利亚德音乐学院、萨拉•劳伦斯(Lawrence)学院以及辛辛那提大学,静静地、深入的从事教学工作,系统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迪蕾那种谦逊的作风容易使人忽视她在专务教学之前作为一位演奏艺术家所取得的非常成就。她原是利•奥尔的学生。作为独奏小提琴家,她曾同各著名交响乐团在美国、加拿大和南美进行广泛巡回演出,她又是斯泰维(Stuyvesaant Trio)的组织者和小提琴演奏者。1948年以来,她在美国各地对个别教学及小提琴高级讲习班的巨大贡献受到公众的赏识。上个季度她荣任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D·R•斯大尔玲百万美元小提琴基金第一任主席。今年她又荣获由美国弦乐教师协会授予各年度最突出的弦乐教师的极为炫赫的1975年卡萨尔斯《教学大师》奖(Master Teacher Award)迪蕾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和合乎人情的精神,使她能与当代最杰出的教学大师比美。她对小提琴教学领域的特殊贡献在于对个别教学方法永无终止的检验和探究。她的才华表现在善于组织安排一堂课。
迪蕾和其他教师有许多共同点,她的教学法并非她个人独有的,同时也不取决于教师本人的"天赋"如何。她的方法可供任何有责任心的专业教师采用,一言以蔽之,她仅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严肃认真,正如一个严肃认真的学生在练琴时所采取的态度。
迪蕾心目中心的理想教师是善于思考的教师。她相信教师对学生成绩的优劣负有很大责任。她的教学正是明确扼要的典范;包括把精心安排而数量有限的教材交给学生课外掌握。
她在教学工作中目标鲜明。她非常重视小提琴演奏的因果关系。她经常向学生指出:“你这样运弓就会得到这样的音质”。她也致力于使学生积累一些层次分明的音响语汇。她的提琴课正是积极的听音实验;随着学生听觉的逐渐敏锐,课堂里充满了力度变化着的音响。
迪蕾讲课有如一场美好的音乐会。她的教学给人留下感情和精神方面经久不灭的印象;并且常常是深深动人的。她的作风谦让宁静;她在课堂里的态度既不是戏剧性的,也无自我表现的意味。她尽量避免中断学生的演奏,从不使用武断或绝对化的词句。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用批判的观点估价学生的演奏而同时又总是给他们以支持。对于特定作品的小段无论进行多么细致的分析,她事后从不疏忽把乐曲的片段和细部加以归拢还原。重新恢复该作品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对教学法系统的和不遗余力的提炼和钻研使她获得用语言和音响反映教学要求的惊人才能。 她善于用恰如其份的词汇来阐明学生在其各发展阶段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寻根究底的彻底精神是她用词必当的原因。她精于用一般人难于想到的字眼去打破音乐“只可意会” 的屏障。
对于来自学生方面的技术性问题,她决不轻率回答。她惯于把对问题的考查深入到底,并和学生一起用手、用手臂、用弓进行各种不同动作的反复试验,直到他们对问题摸索到一种切实可行和适宜的解决为止。然而,她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攻克技术难关;于此之外,她还关注属于精神方面的问题。迪蕾承认她向来十分关心学生的思维过程。她试图发现他们思维活动中不足的方面,并经常检验她自己讲学的实效如何。在课堂上,她会毫不犹豫地纠正自己不当之处,让学生忘掉前一种建议而改试另一方法。
笔者希望以上所述足以部分揭示迪蕾的教学才能,无论是个别教学或高级讲习班教学。由于谦虚之故,她本人是不会以适当的赞扬的口气加以介绍的。然而,一旦涉及到她对教学的特殊观点时,只有她自己才能最有效地予以阐述。
音响与技术的关系
我憎恶故弄玄虚——譬如对学生说:“这乐句应当表现出似天堂的意境”或如“这段音乐应当表现胜利的喜悦身为教师,我首先想到的是致力于架桥筑路的工作,即在实际音响和学生用弓子塑造音响形象之间架上一座桥梁”(即帮助学生发出正确的音响——译者)。
你曾听说关于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传说吗?在一个村子里发现了一件希腊雕刻,达芬奇骑驴到了那个村子。他只是向那雕象走去,用一根细绳度登量了雕刻的比例。村民见此情形,以为他发了疯,然而我同情和理解他所想获得的知识,只要你能找到一种手段,量出准确的尺度,你就有可能再功造一件杰作,不论是雕刻或是音乐。
由此出发,可以继续往两个方面深入下去:一方面在演奏时更深入推敲适当的音色;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体现这种音色所需具备的技术。教师们对这两方面的考查是很不够的。他们对于技术理论的应用还缺乏彻底性。
学生很难准确地分辨句己演奏的音响如何,然而,引导他分辨自己所塑造的音质以及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各种细微差异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发现缺乏个性或可疑的音质,我认为可以打断学生的演奏并让他说明他此时此刻所想象的特殊音质是怎样的,这样做是有益的。这样有助于使他精神贯注。他必须事先对所欲产生始音质有所设想,否则提起琴弓来会感到无所适从;而且他的演奏在音乐上可能苍白而无感染力。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新接触一首乐曲会感到迟疑不决,因为他们觉得教师指望他们对音乐做出某种感情反应,教师如能鼓励学生注意乐曲的基本音乐特征,就可以避免这种困难。学生通常向自己提出这种难以捉摸的问题,如:“我对这音乐该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与其这样,毋宁自问:“这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旋律线条的起伏、节奏类型,张和弛的变换以及力度的改变都是容易认识的,学生只担心对于它们的感情反应如何。
人们对声音的反应大体相同。比方说,当旋律上行的时候,声音会显得更激越。同理,不规则的节奏或和弦铿锵之声听起来比听(比方说)一个八度要有生趣些,开始解释音乐作品时,着限于这类可以捉摸的特性会使我们比较自信。然后,我们可以从大处着眼,了解作品的结构,乐章的高潮,各段速度以及音乐的结局。
在训练用听觉去识别交响乐曲及协奏曲的曲式结构的同时,学生应当学会看谱时能听到总谱的全部。许多学生还弱于此道。大多数拉小提琴的人,只限于阅读自己的声部而不把注意力扩大到整个总谱上去,象指挥家那样听到总谱的全部。这种情况如同一个扮演《汉姆雷特》的戏剧演员只管背诵自己的台词一样糟糕!通过在家练习“指挥”总谱,学生到了十三、四岁便能获得听总谱的本领。
拉小提琴其实比大多数人所想象的要容易得多,教学中的通病是任由学生的技术能力——或缺乏技术能力——去决定他们对音乐的表现。
较好的方法是,先对一首乐曲进行分析、视唱和”指挥”。然后去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手段来完成音乐表现。当然,我爱看到学生突然胜利以前感到无能为力的技术。然而,我必须确知他们的理性和感性能力也相应地有所提高。
学生成功之道在相当大梅程度上有赖于老师为之指定的目标的明确性和适当性如何。我们如果在指法、弓法、音准、传播力、力度或风格上面下功夫,那么我们应将所有这些项目按深浅程度加以合理安排,分而治之;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我们应当循序渐进地去发展学生的天资。
处在我们这个社会分工严密和专业化时代,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我们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当中只有少数对我们专业以外的音乐文献有足够的了解;如室内乐作品、交响乐、歌剧。练习一首乐曲,如能获得对作者生活事迹的知识是大有裨益的。演奏斯特拉温斯基(Stravinsky)的音乐,要是能了解到一些他对希腊文化的反应,那将有助于明了他的某些作品。学生应当知道一个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尽管它们未必就是小提琴协奏曲。
学生有时会演奏一首平庸的乐曲给我听并问我:“你不觉得这很美吗?”对此我默不作声。因为我从来不愿意扼杀任何人的热情。获得对音乐价值的判断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什么是伟大的作品并且何以是伟大的作品,其它的又何以是一般化作品,这需要大量经验。
评价一位伟大的教师也需要同样大量的经验。怎样才能辨认并且形容那智力、技术、心理、方法和感情诸因素的混合体呢?一旦师生有了相互信赖,它会突然使课堂的气氛产生触电般的感觉,使人为之振奋。迪蕾的一位学生简明地总结了师生交流的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他说:“当我走出她的课堂时,我觉得拉好提琴真的是可能的”。
凯尔•斯托克霍尔姆 撰稿 原载《器乐演奏者》75年十二月号,谭时霖 翻译 谭抒真校。
欢迎关注每晚古典音乐会
为您推荐最精彩的古典音乐视频
古典音乐微信群开放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公众号的图书推荐书店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丨莫扎特丨梅纽因丨米开朗杰利丨精炼的钢琴演奏发展史丨布伦德尔丨伊利亚•穆辛丨阿城丨瓦格纳丨范竞马丨阿格里奇丨托斯卡尼尼丨郑京和丨赵晓生丨肖邦丨张昊辰丨郎朗丨格拉夫曼丨弦乐必读丨郑延益丨400年小提琴演奏史丨大师记忆丨索弗罗尼茨基丨波格雷里奇丨尤金娜丨纪念马勒丨重磅译文丨索弗罗尼茨基丨王健谈巴赫丨纪念瓦格纳丨刘诗昆丨杨梦漪丨“原色李斯特”丨孙颖迪丨卢卡斯·迪巴格丨古尔达丨霍洛维茨丨他曾为毛主席演奏丨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丨波利尼访谈丨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丨讨厌孩子的霍洛维茨和喜欢孩子的鲁宾斯坦丨小泽征尔的坚持丨阿格里奇11岁的爱情丨十六岁便击败奥伊斯特拉赫的内芙丨小提琴家哈西德丨米科夫斯基谈钢琴教学丨纪念阿劳丨著名钢琴家谈肖邦丨陈萨谈钢琴家生涯丨陈萨语录丨陈宏宽的教、学感悟丨纪念科尔托丨纪念小提琴大师胡贝尔曼丨李传韵丨但昭义谈培养李云迪、陈萨的经验丨马友友丨《钢琴背谱十法》丨从解构主义视角看钢琴音乐表演中的个性问题丨听作家余华讲述勃拉姆斯的孤独丨焦元溥:为什么要背谱丨作曲家王西麟谈中国文学家的音乐修养丨我们向“为撒旦交税”的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什么?丨李云迪与小泽征尔谈普罗科菲耶夫与拉威尔丨论巴赫音乐的精髓丨古尔德语录丨小提琴家穆特的莫扎特情怀丨现代西方音乐的德法之争丨音乐本身的抽象性保护着肖斯塔科维奇丨十九世纪法国音乐是如何冲破德国音乐束缚的?丨指挥家郑小瑛访谈丨贝多芬在我们中间丨指挥大师克伦佩勒丨邓泰山:东方语言不是拼音语言,而是音调性语言,这让我们对旋律更为敏感丨上帝问贝多芬丨你知不知道你这一生为的是什么?丨来看声乐大师周小燕先生如何传授学生正确保护自己嗓子的妙方丨廖昌永演唱《老师,我总是想你》,周小燕含泪微笑起身为学生鼓掌……丨纪念马勒丨李欧梵和在天堂的马勒对话丨马勒作品的聆听次序丨马勒的每一首作品都有血有泪丨死亡是件很普通的事情,马勒早就心有所悟……丨杨松斯谈马勒丨演出马勒令人兴奋丨最终目的是让听众感叹“我这两个小时就是生活在天堂”丨TED演讲“古典音乐与眼睛闪烁”丨古斯塔夫·马勒:用业余时间作曲的指挥家丨哈农库特走了,其倡导的“古乐运动”,你了解多少?丨门德尔松: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这是词语办不到的丨巴伦博伊姆丨打通歌剧与唱艺术歌曲任督二脉的菲舍尔·迪斯考丨世界悬于深渊之上时,富特文格勒用布鲁克纳摆脱人间苦恼丨王健丨中国民乐五分钟内天下无敌丨古典音乐更关乎人的灵魂丨阿格里奇丨缺少音乐天分没关系丨前提是你必须热爱音乐丨布伦德尔丨过分诗意是对莫扎特的误读丨给莫扎特演奏者的几点建议丨其实音符越少越难弹丨赵晓生采访周广仁丨响而不砸,轻而不飘才是钢琴好声音丨傅聪谈肖邦丨二十四首前奏曲丨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丨整个前奏曲都笼罩在卡珊德拉的预言里头丨从李传韵的肚痛坚持演出视频想到肋骨断了的傅聪丨“只要你对小提琴充满爱,用真情呵护它,琴得到了充分的情感滋润,它必然会给你回报!”丨傅聪的岳父梅纽因(1916.4.22)诞辰一百周年丨他年轻时从未进过电影院丨他的一生都花费在创造乌托邦丨傅聪的莫扎特丨K459丨K595丨K482丨莫扎特和希腊悲剧一样没有怜悯、世事无常丨年轻时弹莫扎特发现一些东西,年老时也发现一些丨学琴必读丨傅聪谈如何"表达"音乐丨既忠实又生动丨演奏者的个性要渗入原作中丨一个人的个性越有弹性,能体会的作品就越多。丨傅聪深圳访谈丨我练琴的时候在想什么丨谈钢琴学派丨谈阿劳丨减压的惟一办法是投入丨很多学生缺乏整体知识丨面对大师作品我永远战战兢兢。丨傅聪写给父母亲的一封家书丨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我内心的东方气质丨古典音乐的德法之争丨“音乐纯净,但音乐界是名利场”丨“海顿以来音乐家一直迷失在激情里,自我太大,上帝只对寂静之声言说。”丨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与社会 丨“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内心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丨周广仁谈钢琴演奏风格问题丨朱晓玫谈海顿丨《傅雷家书》教你学习钢琴丨我心中的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丨世界动荡之际,她却借钱录制《哥德堡变奏曲》丨朱晓玫说:“30段变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个章节,我人生的各种经历都能在里面找到。”丨陈萨读过很多音乐家传记丨拉赫的音乐是在“没有胜利希望的地方开始的斗争”丨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钢琴音乐丨朱晓玫首次回国巡演访谈丨勃拉姆斯的恋母情结与偶像情结丨纪念维瓦尔第丨从舒曼早期钢琴套曲《大卫同盟之舞》看他的双重性格丨论格里格的音乐风格丨倾听拉赫的自我救赎丨肖邦说:“必须让每个音符歌唱起来!”丨聆听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与激情”丨高雅、严肃,就是这俩字阻碍了古典音乐的普及丨如果不从现在开始练,你后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